峻整浑穆 雄逸绝伦 ——梁鹄《大魏天人》书迹艺术赏析
戴季昀
三国时期,战乱纷繁,戎马仓皇,人们实无心于艺事;然书法则承汉末洪流,大家辈出。三国之中,魏为最盛,吴次之,蜀又次之。梁鹄是当时许都首屈一指的杰出书法家。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今甘肃平凉人),是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梁鹄初选为孝廉,拜为郎官,光和元年(178),进入鸿都门学,出任凉州刺史,后入朝提升为尚书。曹操准备任命他为洛阳令,梁鹄不受,拜为北部尉。时值东汉衰落,梁鹄奔赴荆州(今属湖北),投*刘表。建安二十三年(208),荆州破,梁鹄复归曹操,被待为上宾。梁鹄最大的贡献是书法成就。当初,拜师于书法大家师宜官,在继承乃师书法成就的基础上,他创立了著名的“八分法”体,宜为书写大字。梁鹄传世佳作珍品有《孔羡碑》、《修孔子庙碑》、《受禅表》等。“大魏天人”刻石也是一块鲜为人知的稀世珍品,这是20世纪中叶梁鹄故里文物工作者从民间散落的“汝帖”中放大刊石的,共16字。历代书评曾有:“孟皇功尽笔势,字入帐中”,太祖(曹操)忘寝,观之丧目的美誉。

梁鹄书迹因处战乱年代,所留甚少,其书作“大魏受命肇造区夏,天人咸和运世隆化”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美代表作。书迹骨气凝重,筋力丰足,笔势雄健,意志戆宕,充分体现了八分书的精熟和超迈,完全证实了善书大字的雄浑和壮阔。远远超越了同时期的师宜官、钟繇、邯郸淳、韦诞等人,不亏为魏武钟爱鹄书,宫中的题署多出自鹄之手,牌匾非鹄莫属的传说。 梁鹄书“大魏天人”刻石在笔法上,用笔斩截,干脆利落。其书横竖画,起止过接多用方折,偶以绞转;入笔方劲,中节遒缓,收锋雄峻。笔画双肩折角毅正方严,顿挫分明,舒张得势;如文中“咸”、“和”等字,书撇捺画,磔笔圆劲本健,既应规入矩,又豪迈奔放。如文中“肇”、“运”、“夏”等字,从整体看方笔多于园笔,凌厉中见朴厚,方正中多变化。

在字体布局上,其笔画简者,笔道写得丰腴,有时参与篆书的萦折笔画,在体势上多取横势,增强文字的厚重之感,如“魏”、“运”等字;其笔画繁者,笔道则写得爽劲,尽量减少波折,运笔方纵,自然跌宕。一字之内点画之间的穿插避让,笔道粗细,间架疏密,以及字形大小欹正,都处置得很妥当,既不松散杂乱,又不拘板淤塞。其中一些字的结体取态与《衡方碑》意相近,一些字的恣肆气韵又与《张迁碑》相似而雍容过之。 通篇两行字的布阵峻整浑穆,雄逸绝伦。具有群雄割据,大魏基业稳若磐石,威武矫横的粗犷美,表现了作者独具心裁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精湛的书法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