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东莞 硬苑新葩 ——《东莞市硬笔书法作品集》代序 柳长忠 1992年,我随团考察珠江三角洲时第一次来到东莞。那时的东莞还很不起眼,荔枝树、香蕉林,青砖、瓦房,耕种、炊烟等南国农村景象随处可见,只是沿广深公路两旁,一片片刚刚推平的红土地,预示着开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十三年后的2005年,当我再次来到东莞时,这里的变化让我瞪大了惊奇的眼睛。城市?农村?这里已没有了分界线!道路、绿化、别墅、花园等人居生活环境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的建设水平。经济、文化这“两驾马车”已在东莞向前发展的征途上并驾齐驱!此起彼落的各类经济展销会、博览会告诉人们,这就是富足的东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演唱会、艺术展,又让人们看到今日东莞,一个文化新城正在崛起!就是在这片充满魅力和神奇的土地上,东莞市硬笔书法协会已经走过了十四年。今年三月,当我第三次踏上这片热土,以评委的身份参加东莞市第三届硬笔书法大赛作品终评会的时候,我被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感动了,也对东莞硬笔书法的生存状态有了新的感受。其一:班子,务实精干。这是东莞硬笔书法协会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会长谢洪涛,三十三岁,美专毕业,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身为一名美术教研员,他把工作与硬笔书法有机锲合在一起。执掌协会才几年,他就策划组织了市展、跨市联展以及系列专题性展赛活动。其中,协会与企业联姻合办的“东莞书城杯”硬笔书法大赛已举行三届,每一届都办得红红火火,沸沸扬扬,在东莞市产生了很大影响。去年举办的第三届,几乎组织并调动了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参加了比赛。这项活动对提高东莞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忠德,广西汉子,刚过不惑之年,栖居东莞十余年,把身心融入了教育和书法事业之中。他作为协会的“内当家”,办事细心,处事稳妥,干事高效,书品人品都让人信服。协会大小事情只要经他安排,就没有办不漂亮的。除了这两位领军人物之外,还有廖金城、叶庆伦、陈世泰等几位德艺兼修、奉献实干的副会长,个个都能独挡一面抓协会工作,个个都能为协会工作无怨无悔地奉献,真心真意地实干。东莞硬协正因有了这么一个务实精干的领导班子,才能在最近几年活动频繁、硕果频出。其二:普及,成、少齐抓。今日东莞,作为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一的地级市,人们“口袋”富足了之后,怎么样再让“脑袋”也“富足”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方的、西方的,传统的、现代的各种文化休闲方式会不期而至,甚至还会为了市场展开大角逐、大比拼。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今的东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写不好中国汉字,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炎黄子孙”、“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通过硬笔才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在东莞人的头脑中,能产生这样可贵的民族文化意识,应该说是与东莞硬笔书法协会多年来抓硬笔写字教育的普及分不开的。今年年初,东莞市硬笔书法协会成立了中小学书法写字教育研究推广中心,并利用优势,在全市开展了“硬笔书法写字教育进校园”活动,对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写字师资培训。经过努力,他们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已经在部分学校试行采用,并已取得好的成效。接下来将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以点带面,逐渐把“写字工程”推广到全市中小学校,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写字及写字教学水平,然后通过这些优秀写字教师的“传授”来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写字水平。不仅如此,协会还在市艺术培训中心开展成人培训,协助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学生校外写字培训,着力构建硬笔书法权威培训基地,以为硬笔书法培养一茬又一茬的后续人才。 其三:创作,精英呈现。艺术*作品说话,经典的作品出自精英的创作。历史上,东莞曾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先哲和文化名人。岭南画派鼻祖居廉、居巢曾客居可园,作画传艺,此后又出了容庚、张穆、邓白等一批书画名人,使东莞成为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今日东莞,耕耘于硬苑书田中的执着追求者已不在少数。在这群硬笔书人中,既有年近古稀的老者,也有稚气未干的少年,大多则是有志书法的中青年。他们秉承岭南文化遗风,从传统汲取营养,甘愿淡泊,甘于寂寞。或把玩于书斋之内,沉溺于墨海之中;或在繁忙工作闲暇,细心揣摹,心仿手追,寻找属于自己的线条语言;或天天临池,日日磨尖,潜心创作;或法取晋唐,风宗秦汉,既得隽永灵秀之貌,又求雄强奇拙之风。这本作品集,就是东莞硬笔书人创作状态的整体展示,就是东莞硬坛精英创作成果的高度浓缩。在这群创作精英中,尤以廖金城、黄品功、陈海波、金熙俊、张三郎诸君的创作实力胜出一筹。在刚刚结束的第一回中国硬笔书法大展(全国展)中,广东三位获奖者中就有两位来自东莞,并有十人入展。能在全国性硬笔书法大展中获得如此骄人的佳绩,足见东莞的创作水平在全国有一定位次。 还是原东莞市委书记佟星先生说得好:“经济创造实力,文化创造魅力”。 魅力东莞,硬苑新葩。这就是我对东莞的真切感受! 2006年8月9日于玩艺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