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九届国展”
——获奖作者谈创作
黄俊俭
史焕全(楷书三等奖):“九届国展”是今年书坛瞩目的盛事,本人也对此次大展非常重视,自今年8月初开始全身心进入创作状态,先后创作并寄出了满意的作品5幅,其中隶书2幅、草书2幅、魏碑楷书1幅。
据悉,评选后,我的三种书体都进入了获奖圈,但因楷书先评出来,其他书体自然就被一一拿下。
此次获奖的八尺×六尺的魏碑楷书,是以《石门铭》《汝南王墓志》为基调,掺入其他墓志元素一次创作而成。作品以浅黄色元书纸写就,字行之间以粗率的黑线界定,意欲表现一种历史的沉实和沧桑,力避时人风貌,展现自我性情,体现大气质朴而又不失灵动的艺术追求。
吕金光(行草三等奖):“笔墨当随时代”,石涛的这句振聋发聩的惊世之论影响了一代代书画家。他强调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作品一定要体现时代的主题精神,也就是说艺术要当随时代。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震铄千古的艺术作品。作为书法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主体意识上一定要站在书史的高度,要有超人的前瞻性,这就是书家的大视野。因为它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意识,由于当今时代是一个变革迅速的时代,世界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一体化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又由于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书家的个体得到了尊重,创作与审美的自由得到空前的扩展。人们已不在崇尚那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温柔敦厚、平淡天成的中和之美,而是追求那种具有强烈视觉感和巨大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崇高之美,以笔墨技能来实现这一伟大的再现,这就是大冲动。于是,给观者在审美意识上以一种大起大落、疾风暴雨似的、具有强烈冲突意识的崇高之美,这就是大感觉。说穿了,这就是把主体意识与创作统一到一种具有强烈冲突意识的崇高之美的意境中。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创作出具有视觉冲击力与视觉震撼力的草书作品呢来实现这一巨大的冲动呢?我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点创作体会与方法,称之为“涨凸法”。就是从形式上突破过去那种“四平八稳”的传统僵化模式,从笔墨上要达到酣畅淋漓。从美学意义上来说,就是打破中和趋向冲突,构建崇高美的内容与形式。
我向来非常注重作品中的线条夸张与墨韵的变化。在创作中,线条需要夸张。因为艺术需要夸张,需要渲染与烘托。文学艺术需要这一手法,书法与绘画同样也需要这一手法,要完成一件理想的作品,更离不开“夸张”的手法。夸张之处就是最生动、最靓丽的“风景”。从整个创作情绪来说,此处也是最激扬的时刻。也只有情感激越之时,才能写出最浪漫、最夸张的线条。因为“当创作中情感运动成为主导因素,并且由情感运动的节律左右线条运动时,线条运动具有最生动、最丰富的节奏,具有最强、最深刻的感染力量”(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如抒情歌曲一样,一首歌曲中所表现出来的最高昂的音调,就是这首歌曲中最生动、最抒情、最富感染力之处。所以,我们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在字形或线条上作出一定的夸张,把创作的激情融入于笔法的变化之中去,不仅是情感变化中最抒情的时刻,也是墨韵变化精妙之处,是情感的律动与笔墨技巧的完美契合。
事实上,墨韵的变化与线条的运动及情感的变化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者融于一体,才能构建一幅美丽的“画图”。因为墨韵的变化不仅表现了书法的节奏感,而且是一种情感激越倾吐与挥洒的发泄过程。这种墨色变化的强烈对比,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意境,五色灿然之状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如汪永江在《心性流淌》中所言:“墨的色调是单纯的,但可化出无穷无尽的内在微妙变化。”
同时,我们在创作中更需要有高昂的激情,这是草书创作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草书创作飞跃与升华的过程。应该说,是我们凭借着熟练的字法、笔法与墨法及形式,以激情贯串于一起,达到气势飞动、浑然一体的一个过程。为此,我们在创作时胆子要大、要有激情,还要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可见,我们要创作出理想的草书作品,最根本的一点要有精湛的笔墨技能技巧及高昂的激情做支撑,只有把二者完美有序地结合起来,方能不断推出新的作品,产生新的意境。
总之,只要我们在审美意识上具有超人的前瞻性,崇尚那种强烈视觉感和巨大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崇高之美,而且我们又很好地把握了笔墨技能与形式构成,完成了大起大落、疾风暴雨似的大冲动。我们就能创作出具有强烈冲突意识的崇高之美。正如邱振中所言:“由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控制形式构成对提高表现力的重要意义,促进了他们对色彩丰富、个性强烈形式的追求。”其实,这一视觉意义上的理性把握就是为了张扬个性与表现自我,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体意识。
熊志凌(行草二等奖):在创作此件作品的那一时期,我参看了沃兴华老师的《怎样写斗方》一书和一了的“囚境”系列作品等,心中对如何让作品的视觉效果更佳萌生了一种大胆的想法,即用黑白对比反差明显的冷色调来作为这件作品形式构成的主要元素。这一想法确立后,便以省里的第二届 “茫父杯”书法展为契机,创作出此件作品的雏形,受到众书友好评。尔后,对书写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确立好创作基调,在一个清静的环境里,找来前年买的洒银麻宣,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一气呵成,对其中的字与篇、墨与色等均不作刻意修饰和安排,一任自然。书成,置于眼前觉其尚可,遂以墨绿色为底衬之,让麻宣的本色与墨绿和谐统一,基本体现出元结《右溪记》的文章意境,给人一种冷峻峭拔、清逸空灵的散淡感觉,如是而已。
王大公(行草三等奖):平素作草,必酒后为之。
近来一疑问常萦于脑际,即如何处理草书创作与情感宣泄之关系。“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之境令我倾倒且痴迷。
欣逢全国第九界书法篆刻展,我以酒为媒,展八尺条屏,调宿墨并水,执北尾狼毫,兴之所至,笔墨淋漓,一任自然。合虔礼“五乖五合”之妙说,发多年思索于毫端。在大开大阖中现墨色变化,于章法布局间显画意传达。
作品基本实现了我创作依始之设想,并较好地融入了情感因素。然行笔速度的提升致使使转提按方面仍多有遗憾,需待来日继续浸淫于传统,以历代草书经典为师,汲取滋养以求答案。
李国胜(楷书一等奖):九届国展过去了,我创作的一幅颜楷作品有幸获得了一等奖。总结我创作这幅作品的体会,感觉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深入传统经典。我学习颜字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从初学颜字的基本特征到深挖颜字的精髓,下过很大的苦功。遍临颜《勤礼碑》《东方画赞》《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自书告身》等碑帖,深为颜字的宽博、朴拙、雄强所震撼,初学其钢划银钩、丰满厚重之特征,后直追其风神。
二、锐意创新,塑造良好个性。把颜字写深写活是我近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理想我力争从以下方面去探索:
1.从其他碑帖中汲取营养,把它添加到颜楷中来。
2.把颜字写活泼一些,增加一些行书笔意。
3.加强构成意识,从字法墨法,章法做一些变革。
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还很不成熟,但我会继续深研、探索下去。
李洋(行草三等奖):整幅作品以饱满的创作激情通过平和轻松的心态一次性自然流露出来的。在这幅作品中我主观的减弱了单字在结体和趣味上的表现,注重表达线条的韵致和点画的提按使转,注重表现气脉的贯通,从而使得个体的变化与精到统一在整体的大效果之中,同时也有意将绘画中点、线、面的因素与团块意识融入作品之中,进一步丰富了形式上的节奏变化,将作品的冲击力含蓄表达在其中。
我不情愿将手转化为复印的工具,更不愿做书奴,二王也好,颠张醉素也罢,他们在我的笔下,只能为所用,由此便少了几许束缚,多了几分胆气与率真。平素的临习和创作中我强调以感觉入书,注重对原贴“印象”的把握和表达,也可说是“临意”,而非“意临”。感觉告诉我“意不在笔先”“意不在笔后”而是“意在当下”(创作的同时)。
其实,感觉是很难说得清的,因为感觉只属于当下,既便是当下依然难以说清,如果能说得清,感觉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上这些,只是借着此时的感觉追忆往时的感觉,难免有些生涩与模糊,杂凑赘言,权且充为创作感言,求教于广大师友。
刘颜涛(篆书二等奖):看看书—写写字,写写字—看看书,这已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越来越满足和安乐于这种方式生活了。
把平时写的字,自己分成了三类:一类是把在现有水平局限内自我感觉良好的放在一起,这类作品一年内能有那么个三张五张、十张八张的,则算是好年景、好收成了,自己留着出版作品集和参加比较重要的展览,或者偶尔赠予痴情书法且能赏识她的知音朋友;二类是把虽谈不上精品力作也还不算多差的收在一起,拿这些作品换些柴米油盐、养家糊口、改善生活,说文雅堂皇些是以文养文,以书养书;三类便是大堆大堆写废的作品,作为自己和同样喜爱着笔墨的老婆作练功的“器材”,正反两面“吊嗓子”般的一遍一遍重复练习。当然,前面的一类作品过些日子变成了二类作品,二类作品过些日子又变成了三类作品,也是常事。
获奖的这件应该是2007年春节前后写的那批中的作品,自己想趁着现在多多少少也算有了点经验积累和创作能力,而且体质精力也还算富强的年龄阶段里,写一些大作品,当然这“大”不单是指作品的尺寸,主要是想写几件多文字、大篇章内容的作品,因为我总觉得对以浑厚苍茫、雄强朴茂、古拙凝重、雍容渊穆为篆书主脉特征的书体而言,有震憾力的作品还应该是交响诗史般的抗鼎之作。而且金文中是否能书写长篇巨制或许可以说是一个古文字书法作者功力和难度的体现。这次获奖内容的作品当时写了三件。一件中间有漏掉的字搁置一边了,挑选了一件装裱后参加了省里举办的中国书法兰亭奖河南获奖作者的作品联展,展览结束后作品还是自己的。后来又拍了反转片收进《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的个人作品集中。剩下的便是获奖的这件了。本来想在征稿期间再写写,让线质再劲健凝炼些,让虚实枯润对比再增强些,让用笔变化再丰富些,让章法的起承转合节奏感再分明些,包括落款的小行书也能写得再果敢、从容、沉着和简约些。然而那些日子正赶上一些杂七杂八却又难以推辞排解的烦心事,终没能找到适合的创作状态和大块的创作时间。到截稿时间了,也就只能这样把原来的这件折叠好装进信袋中……
虽然自己已过了雄姿英发、激情四溢的年龄,虽然这么多年来大大小小也获过一些奖项,虽然已不可能再找到当年第一次入展和第一次获奖时彻夜难眠的那种兴奋,但自己在近年来心态渐趋沉静淡定、悠然从容中,就这么由着自己性子写的这些字能在这次展览中获奖,仍然应该算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如果这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些许自己的艺术感觉还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逝,自己的思维审美还没有随着头发的苍白而苍白,则应该是暗自庆幸的了。
写个字于社会、于众生究竟能有多少裨益,在那些匡时济世有抱负、有作为人士的心底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种事业,这些且不去管他,而对于胸无大志的一介凡夫俗子,写个字竟能写成自己的立身之本,这无论如何都应该感恩书法。——不只是自己把所有的一切都交付给了书法,更多的则是书法给予了自己所有一切的一切。
感恩书法,也感恩所有在书法艺术这条“漫漫其修远兮”的道路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给过自己关爱、支持和帮助的人们。
耿自礼(隶书三等奖):九届国展,艺坛盛事,世人瞩目,余亦倍加关注。做好日常工作之余,参加大展之心时时有之,但参加今日展事,已无十年前获六届书展‘全国奖’之激情,谓‘心平如镜’亦不为过。这可能与人到不惑之年有关?不过,心境对于一个人的创作是比较重要一环。
心境好,实力生。余创作书法作品时,从不急于创作,其因有四:无大块时间;无适宜创作环境;手下无感觉;无畅意之美文佳章。鉴于此,余业余时间除应酬外,所做之事唯看书、临帖。多年浸淫其中,实力渐进,亦自然之事。天时作美,人间和生。双休假日,时间可自由支配,细品漫览各种展事,碑帖善本,心神交会,感悟自生。案头有古迹百卷,华章千篇。篇篇洗心悦目,句句珠玑烂熳,读之让人心怡神游。高阁有如肌之蜡笺,取古人诗意,配以古代农耕活计图案,意境自现,书兴剧增。案头有恩师赠古墨之清香。爱妻伸纤手,研髓墨,展蜡笺。有此佳境,岂无佳作?成竹于胸,力至腕底,心境一体,一气成之。
奈何。堂堂华章,皇皇巨制,非朝夕之功所能及;泱泱华夏,浩浩艺苑,岂冬夏之日可攀哉?噫嘻!侪辈任重而道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