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书画展赛网 >> 人物频道 >> 篆刻名家 >> 文章正文  
[组图]【吴昌硕篆刻作品赏析】 推荐等级:        ★★★★ 【字体:


【吴昌硕篆刻作品赏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19

吴昌硕篆刻作品赏析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dypop="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王一亭(左一)和吴昌硕(右一)的合影

     吴俊卿(1844--1927),原名俊,初字香补,中年更字昌硕,民国元年以后以字行或署仓硕、苍石,别号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铁、破荷、大聋、酸寒尉、芜菁亭长、五湖印芒等,浙江安吉人。他是晚清最后一位杰出的大艺术家,在诗、书、画、印等方面,超绝古今,自成一家,成就极高,其流风余韵一直到当代。他的青少年时代曾历尽饥寒,但对艺术的追求却从末停止。虽曾在五十五岁那年当过安东(江苏涟水)县令,但一个月以后便辞职了。
  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的影响,上追秦汉玺印,尤能貌掘气盛地作石鼓文,以玺印封泥、砖甓---瓦及碑碣等书体融入书法、绘画、篆刻的创作。篆刻用刀化钱松、吴让之的刀法为一种新的刀法,钝刀硬入,使他的创作别具一种古拙浑厚、苍劲郁勃的气息,有别于他之前的任何一位高手,实在是一位食古能化、自出新意的大家,其印谱有《削觚庐印存》、《缶庐印存》、《吴昌硕印谱》等行世。
精 品 赏 析
     “鲜鲜霜中菊”(图1),这方印是吴昌硕七十二岁时,为老友王一亭刻的印,“菊”字也作“鞠”。由于他在石鼓文书法上的精湛造诣,故在用笔、结体上都能不蹈陈规旧辙,变化万端又能冥会古人法度。“鲜鲜”二字采用重文写法,五字作四字处理,在大小错落中达到平衡。又因为他以圆杆钝刀硬入印石,故而所作印章浑朴高古之趣为前人所不及。此印印面中间微凸,印边略细,所钤印花有一种中间浓、四边淡的绘画效果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dypop="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dypop="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鲜鲜霜中菊                                                  (图2)湖州安吉县

     “湖州安吉县”(图2)、“泰山残石楼”(图3),“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图4)三印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三印全部带有界画的朱文之外,三印均采取了合文的手法。合文手法在秦汉玺印中不乏先例。他在“湖州安吉县”此印边款中也有“两字合文,古铜器中见此”的记述。所谓合文,就是根据布局的需要,把两个笔画较简的文字经过巧妙的穿插,使之只占一个字地位,好象是上下、左右结构的一个字.
    这三方印中,“安吉”、“泰山”、“生于”都只占一格,相安无事。全印单数字排列成双数字那样的均衡,因此在统一中体现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新意。前二印下部之边厚于上面的边,增强了全印的稳重之感。而界画、边栏有时也束缚不了印文如“楼、生、洞”靠边的字,或搭边或借边,而第三方印中“洞、长”等字,竟有不甘束缚,欲夺框而出之势。使全印在平衡中有一种动势,他对绘画一向主张“画气不画形”,故在他绘画中也常见这种气势。“泰山残石楼”一印中,文字及边框或粗或细,或疏或密,变化无穷。作者对这种古掘刚健的,带有汉砖文趣味的书法早已烂熟胸中,因此刻印如信手拈来,而手中的刻刀就是一支可以随意挥洒的毛笔了。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dypop="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dypop="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3)泰山残石楼 (图4)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 

      “暴书---”(图5)一印是他四十二岁时所刻,“ ---”即“木榭、舞榭”之“榭”字,在屋子里射箭,那是讲武堂的房子了。此印右密左疏,颇见匠心地开启好了透气的门、窗,因此实而不闷。刀法冲切结合,老辣中带滋润。那垂笔中带有斜口刀一样的很有特色的拖脚,在《孟鼎》中也可见到,可谓他学习历代碑碣,进入化境的范例。有几处笔画与边框相粘连,这在封泥中也可常见到。 
  “千寻竹斋”,这里同时列出四方,为的是让人们欣赏他章法上的变化。遇到同样内容的文字,要创作数印而不能雷同,方法不外乎朱白文变化,大小篆变化,笔画增减及边框的变化,流派风格、或工或细的变化,再有就是章法上的变化。第一方图6),白文刻法,尺寸较小,上边两个笔画少的字占地少,有疏上密下的厚重感。第二方(图7),“斋”简写后,使左右两字垂脚均可伸长,且有两边虚处相互呼应之妙,中间两字也密上而疏下,全印使人有一种特别疏朗空灵之感。第三方(图8),“斋”字则仍用繁写而单独占全印一半地位,右半部分则密中间而疏上下,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dypop="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dypop="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5)暴书-- (图6)千寻竹斋(图7)千寻竹斋

     
     第四方(图9)中,笔画少的“竹、斋”二字一反常规,竟占地大半,而笔画多的“寻”字却甘心避让,这种章法在将军印中是不难见到的。此外,“斋”的借边,“竹”的左右穿插,“千”字与“寻”字中心垂直线的统一,四条边粗细不一等都是此印高超之处。

  “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图10),是一方多字白文大印。其磅礴的气势,无论较之于秦汉玺印,还是明清各派,都无愧是叹为观止的杰作。吴昌硕的篆刻之所以浑朴、苍古,又不失遒劲、凝炼,完全得力于他的书法。刀法、章法与有笔有墨两者不可缺一。面对这样一方笔画自然天成,古趣盎然的佳制,会使我们联想到千年的古柏,巍峨的泰山,或者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力拔山河的项羽,我们仿佛听到汉高祖刘邦在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使人们领略到一种阳刚恢宏之美,一种有别于小桥流水人家,有别于春江花月夜的雄强之美。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图8)千寻竹斋(图9)千寻竹斋


    “安吉吴俊章”(图11),仿汉将军印章法,使刀如笔,遒劲方折的线条,给人一种力度美,文字之间欹侧自然,尤其中间“吴俊”二字,左抑右侧,上提下伸,增添了全印的动感。印章右、下两边的较多的留红,极其生动地烘托了印文。 
  “雷浚”(图12)全印二字,一为上下结构,一为左右结构,其用刀完全表达了他的书法中大气磅礴的笔意,厚重沉着,痛快畅达。其击边之法也表达了刻刀无法表现的艺术效果。任意斑剥,使意趣古掘淳朴,似无意而实有情。“浚”字右下伸脚打破了左旁三点水平直齐整的局面。由于在“雷”下及“水”下辅以几处残破的凿痕,因此并不使人有突兀之感。而“雷”字采用繁写,使文字拉长后能与左边“浚”字协调统一。此印最令人振奋,耳目一新之处,是大胆地将上部边框加厚、加重,与下部轻细之边,有意人为地造成一种险象,十分醒目而使人回味无穷。而这种印边的自然处理,正是他吸引了封泥自然而不规则的边栏特色,融入了自已的作品。吴昌硕在学习封泥上,可说是作出了可贵的尝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dypop="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图10)吴俊卿信印日利长 (图11)安吉吴俊章( 图12)雷浚 

文章录入:何晓巍    责任编辑:何晓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本类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齐玉新 中国书法家网创建人02-14
    普通文章蔡贤艺戏画作品01-16
    普通文章于晓君09-02
    普通文章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岫08-31
    普通文章逯国平07-04
    普通文章刘上民06-17
    普通文章吴悦石06-17
    普通文章申屠卫政06-17
     最新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赵山亭篆刻艺术作品网络首展04-05
    推荐文章李勇逸08-18
    推荐文章虞晓勇03-28
    推荐文章杨疾超03-16
    推荐文章陈义经先生逝世03-16
    推荐文章董江源 书法艺术03-15
    推荐文章张义胜03-07
    推荐文章张华庆03-04
     最新文章
    普通文章齐玉新 中国书法家网创建人02-14
    普通文章蔡贤艺戏画作品01-16
    普通文章于晓君09-02
    普通文章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岫08-31
    普通文章逯国平07-04
    普通文章刘上民06-17
    普通文章吴悦石06-17
    普通文章申屠卫政06-17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发表评论
    协作支持: 《书画世界》杂志 《当代人》杂志 《中国硬笔书法》杂志 《神州诗书画报》 《诗词报》 《水墨味》杂志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2008墨林快事 蜀ICP备05001589号 7X24小时业务热线:13980882075 邮箱:[email protect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