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坛需要精英引领
——由硬坛辽宁、东莞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柳长忠
2006年,我作为杂志主编,在报道硬坛热点活动及重大事件方面,一年之内曾三上辽宁,三下东莞。在辽宁,年初考察了沈阳、本溪、鞍山,继而出席鞍山组联工作会议,下半年参加大连第一届硬笔国展的评审。在东莞,先后参加了该市硬笔书协主办的第三届书赛终评、《作品集》首发和“第一回中硬大展”东莞巡回展开幕。关注两地硬坛,我发现,辽宁硬协,有“一帅两将”的“硬笔三人团”——主席张华庆、常务副主席李冰和副主席兼秘书长熊杰英。正是这个充满魅力的“三人团”,带领辽宁硬协一班人,把硬笔书法事业搞得红红火火。辽宁硬协成立二十年来,省级会员已发展到数千人,所有的地市和绝大部分县(市)行政区,均已建立了硬笔书法组织并且充满活力,从事硬笔书法教学的专职人员已达数百人;东莞硬协也是靠一群优秀的组织者——会长谢洪涛,副会长杨忠德、廖金城、叶庆伦等,执掌协会,大胆作为,他们把硬笔书法的组织建到了乡镇,在教学普及、展赛活动、对外交流等方面都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不少成果,硬是把东莞的硬笔书法活动闹腾得沸沸扬扬,影响一方。
“三上三下”现象说明,辽宁、东莞两地硬笔书法活动频繁,要事多多,精彩不断,因此才吸引了媒体眼球,引起了硬坛关注。辽宁作为一个省区,东莞作为一个市域,两地范围不同,背景不一,但两个硬协组织却把硬笔书法干成了大事业,干出了大影响,成为当代硬坛硬笔书法发展的成功典范。这绝不是偶然现象。深入研究发现,辽宁是因为有了主席张华庆的苦心经营,东莞是因为有了会长谢洪涛的带领,加上他们能团结调动一群硬坛精英的辅佐支持,才把硬笔书法事业干出了影响、干出了地位。张华庆主席在辽宁的出色表现,得到了中国硬协庞中华主席的高度重视。庞主席大胆启用他担任协会秘书长(后又当选中国硬协副主席),让华庆主持协会常务工作。这一举措的实施,为中国硬笔书协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后来国展举办、协会换届、制度健全等系列措施的出台,印证了启用一个张华庆,盘活了整个中国硬笔书协。东莞硬协也是因为谢洪涛继任会长之后,有作为,有贡献,原拟合并、撤消的东莞硬协不仅得以保留,东莞市文联还为协会配备了“专干”、拨了专款、设立了专门办公室,使东莞硬协在全国硬笔书法组织中率先实现了“三专”。这与东莞硬协精英们的竭诚努力是分不开的。谢洪涛也因之当选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
实践证明,有了精英人才的引领,协会就活,事业就兴,影响就大。可见,干好硬笔书法事业,启用优秀的领军人才,团结一批“把爱好当作事业来做”的精英,这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什么样的人才能担起一个地区硬笔组织领军的重任?我以为领军者须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人之量;为人正派,有震人之威;敢于作为,有惊人之魄;思路清晰,有过人之谋;勤奋好学,有超人之才。在领军人物的麾下,再聚集一群得力的创作精英,让精英带头干事、开展活动,必能成就事业,引领潮流。
联系当前硬坛实际,尽管发展态势良好,形势也十分喜人。但要看到,硬笔书法事业还处于初创时期,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地方还未建立硬笔书法组织,有的即便建立了组织,也无啥作为。这与缺少领军精英不无关系。今天我们要建设和谐的中国硬笔书坛,推进硬笔书法事业持续向前发展,就迫切需要大批领军精英。各级文联和硬笔书法组织,应高度重视精英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精英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鼓励他们放手干事业并全力干好事业。像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那样,不拘一格大胆启用优秀精英人才,着力构建一个个专业化的、学术化的、系统化的精英人才梯队,保证硬笔书法事业在领军精英的引领下持续、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