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域书风展”赶了一把时髦,玩了一把PK,这是评审方式的一种改变,更是一种书法娱乐化的表现。在这种娱乐化的影响下,胜负已经不单纯再是字的线条笔墨以及章法构成的优劣得失了,现场氛围、观众情感以及书写内容等等在这里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左右胜负的主要因素。好在主办方是明智的,从一开始这个奖项的设置就被定位为“最受关注奖”而不是什么“优秀作品奖”或者“最佳创作奖”,因此,我们与其把这次PK看做一种评审,不如将他看作一种娱乐——一种由书法、由展览带来的娱乐更恰当。也正由此,我们也就没必要为谁胜谁负大鸣不平,更没必要去为什么书法的方向啊、书法的前途啊之类而担心了。娱乐要的是现场气氛,要的是一种悬念,要的就是现场参与者以及没到现场的人们对结果的关注,要的是大家在这种关注与悬念中体会快乐。现在,这样的目的已经达到,这种PK也就应该结束了。再去做投票去分个高低上下品评什么优劣等等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应该得到和体会的快乐,随着PK的过程大家都已经得到和享受了,离开了那种特定的氛围再做只能是画蛇添足的事了。
二 在书法展事评选这个问题上,人们特别是书法人已经喊了许多年的民主和公平,甚至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评委都是有照顾倾向的,熟人朋友学生等等“关系户”在评委那里必然是一路绿灯。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评选方法是将评选交由作者进行,搞全民投票或者网络投票。
这次“地域书风展”似乎很顺应了民意,评审第一轮就将决定权交给了三地的参展作者,这应该是很民主的了。但这种民主的结果是不是真的就做到了从艺术角度出发、实事求是了呢?事实和结果都说明这里并不一定是尽如人意。据书法网络报道,有的地方在当时就应为到现场某地区的人多、某地区的人少而发生了“内讧”。从作品的选择上看,在与周围朋友看了参展的全部作品之后,普遍有这样一种感觉,不说甘肃与山东“军团”中还有许多优秀作品,即使对于、陈而言,最后参与PK的两件也都不是他们参展作品中最出色的。而且巧合的是,两人最后选出来的都是大字对联。为什么会最后出现这样一种结果呢?应该承认,我及周围人有自身眼界与认识的局限,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影响。但同时这两个地方的作者在行使初评的民主权时有没有受到名人效应的影响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呢?这个问题只有当时参与初评的作者们自己回答了。
今天,我们可以不管“内讧“是否真的曾经发生,也可以不去探讨”名人效应“是否真的存在,但我们不能不认真做出这样的思考——我们曾经极力地去争取民主,争取自己的权利,而一旦当民主与权利真的交到自己手里的时候,我们做好运用这些权利的准备了吗?我们知道该如何去运用这些权利吗?我们能用好这些权利吗?我们能做到客观公正吗?我们能做到从纯粹艺术出发而不夹杂自己的私心杂念(或者将这种私心杂念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