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晋先生书法艺术展于元月8日结束了。这个展览的盛况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令人欢喜无比。
展览是从2011年元月1日在成都文殊院空林书画院开展的,展出刘奇晋先生近年精品力作72件。连同预展,实际展览了九天。展览的九天里,虽然,时而阴雨、时而飞雪,严寒肆掠,然而却挡不住热爱书法艺术的人们的脚步,来看展览的人络绎不绝。预展当天就是200余人。正式开展以后,每天的人数平均都在600-700人左右。最高峰的时候有近千人之多。细细计来整个展览竟有数千之众,这种观展盛况真是令人感慨,激动不已。
当下展览的普遍状况是开展了、开展就了,除了圈内的人来看以外,就再也没有更多的人来,真可谓门可罗雀。艺术作品没有受众,这真是令组织者、展览者十分尴尬的事情。
艺术展览是给人看的,当然,来看的人越多越好,而且还要自觉自愿地来。看了之后,还要有发自内心的感动与欢喜,从创作者的作品里,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艺术的力量、艺术的震撼。刘奇晋先生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观者如云、好评连连,来自“崤函帝宅,河洛王国”的洛阳音乐人汪瑞雪女士评论可以作为一个注脚:“读刘奇晋的书法作品,总是为笔下线条呈现出意象的抒情性、节奏感和旋律美深深地吸引。酣畅遒劲的笔情、枯湿浓淡的墨色、流转飞扬的韵律,宛若无声的歌节,流动的音画。”
的确,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书法艺术,它的魅力就在于它以一种诗化的造型艺术形象、如音乐般的表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逐渐累积形成的艺术审美理想。刘奇晋先生在传承历史、精研书道,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中国人在艺术精神境界上所追求的自在自为。他的这条艺术之路,正如老朋友蒲宏湘先生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刘奇晋)对赵孟頫书艺的钟情、研习,现今蜀中,堪称独树一帜。长期以来,赵孟頫这位宗师,无论在理论或创作上,时常遭到‘忽悠’、冷漠,对其艺术和学术价值的判定,往往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近三十年来,大凡习赵字者,多被嗤之为平庸、媚俗,每与国展无缘。这种学术现象和创作导向,混淆了艺术与时尚的界限,破坏了书法创作取法多元化的和谐局面,滋长了‘学霸’和盲目跟风。把不同的审美取向,变成了浅薄的所谓‘格调’之争,极大地损害了一些书法爱好者的学习热情。对此,刘兄只是付之一笑,冷暖自知,‘躲进小楼’潜心于学。他对赵孟頫进行了系统的研习,所涉赵氏经典《洛神赋》、《赤壁赋》、《兰亭序》,《胆巴碑》、《道德经》等,反复学习,饶有心得。学赵而不固守,故其腕下并非简单的松雪面目,同时融入了东坡意趣、北海风骨,其书法作品,平和中见机杼,宽博中显雄强,舒卷自如,气韵悠长,蔚为可观。”
展间某日,一位老者一边观看,一边激动地对一起来的朋友讲,这可是有家学渊源的书法啊。他说,“你看,许多作品都是抄录高祖、叔祖、先父的诗文。这个反映了文化的继承。我是搞工科的,对书法不太懂,但是这个字看来舒服,让人很安逸。”于是他就找到刘先生的学生了解。他的学生告诉这位老者,刘奇晋先生出自名门,是蜀中双江刘氏之后。这是一个家学渊源流长的、对四川文化有着影响的学者家族。如他的高祖止唐公刘沅先生之《槐轩全书》;叔祖鉴泉刘咸炘先生之《推十书》,均为煌煌巨著,不仅在四川乃至在全国文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父亲刘东父先生既是四川著名的书法家、书法艺术教育家,也是诗人,有《旷翁诗钞》、《旷翁书画》行世。他本人也是苏轼书法艺术研究的专家,与他人合编了《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上下两卷,受到学术界和书法界的重视,还直接参与了《四川省志·文艺志(1840-1990)》的编辑工作,担仼了书法部分的总纂和撰稿。
刘奇晋先生的书法艺术正是在这样的家学背景下,在结合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锤炼与反复的思考,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苏轼书法的心追手摹,以及在这个基础上的发展。作为刘氏家族后裔,他有一方常用白文印“双江刘氏”,这既表达他对家族荣耀的缅怀,也体现了他所拥有文化的渊源与传承。他继承了他父亲书法风格中的洒落俊逸,又吸取了元代赵孟頫的稳健劲秀与唐代怀仁所集之《圣教序》之遒劲疏朗的笔致形态,在数十年的笔墨生涯中,提炼出刘氏书法的个人形态,从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蒲宏湘先生在《刘奇晋书法集》的序中讲得好:“刘兄为人平和,做事低调,作书平正,但决不平庸。尽管他的书艺在书界已形成影响,但他仍然孜孜以求,为学不倦,实在难能可贵。他于书法,不以参展为目的,不为功利所累,而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为社会服务之余,尽情享受书写带给自已的愉悦。此前,他没有办过个展,也没有出版过个人专集,这种淡泊名利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殊为可贵。”
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一个追逐财富、崇尚享受的浮华世界里。在充分满足物质要求之余,往往总会感觉到精神层面上的某种缺失,而不知从何说起、到何处寻觅。刘奇晋先生书法展览恰恰在这时出现了。从展览的观众反应来看,确实达到了通过品赏,普及书法艺术、提高艺术修养、满足精神需求、感受中华文化精髓的目的。成都某校李校长在观看展览后,立即赋诗一首《观空林书院刘奇晋老师新年书展》,诗中这样表达她此刻的心情: 先生拈毫写霜华, 翰墨淋漓走笔情。 枯湿浓淡任舒卷, 流转飞扬扫庸平。 思槐堂前梅吐香, 潇潇细雨濯空林。 鸿儒云至清雅趣, 溉泽众生平常心。
还有一位张先生,他在观看刘先生的书法展览后,也作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感动: 帖学薪火传, 桃李遍蜀中。 忠信圣贤路, 弘扬魏晋风。 世代书香名, 寒暑童子功。 一门五世杰, 千古二王宗。
人们来成都文殊院观赏刘先生的书法珍品,还纷纷把自己所心仪的墨宝从展厅的墙上取下来带回家,张之素壁,把这种满足长久地留在家里、留在心中。每天从纷繁、喧嚣的世界回到自己的家后,坐在沙发上,面对优雅的线条、涵蕴的墨色,从心里默读那些诗文,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体味线与墨的妙处,洗却尘世的烦恼。
来看展览的观众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既有社会贤达、专业人士、艺术评论人,如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张在德、十世班禅画师、中央文史馆馆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四川省美协副主席画家尼玛泽仁, 中国书协副主席、四川书协主席书法家何应辉,苏轼研究专家、四川大学教授曾枣庄,省文史馆馆员、水利专家、诗人冯广宏等,也有释、道诸院的高僧大德、长老监院,如内江圣水寺方丈智海法师,昭觉寺方丈演法法师,青羊宫老庄书院孟高阳道长等。还有刘先生家族的长者晚辈, 同学朋友。当然, 更多的是书界同好和平民百姓。看到他们在作品面前流连忘返,细细咀嚼、细细品赏的样子,就知道刘先生作品的艺术魅力了。
刘奇晋先生2011新年书法展览结束了,我们仍意犹未尽,更盼望刘先生下一次的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