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书画展赛网 >> 理论文摘 >> 热点讨论 >> 文章正文  
中国当代水墨画家如何走出“高原停顿”困境 推荐等级:          ★★★ 【字体:


中国当代水墨画家如何走出“高原停顿”困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21

 

    

    中国文联网讯 由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水墨聚焦:2007当代中国画邀请展”近日在中央美院举行。展览汇集了龙瑞、王镛、田黎明、刘庆和、何家英等28位国画家的水墨近作。在观看了展览后,很多画家和理论家在肯定了参展艺术家对当代水墨的思考和探索的同时,也关注到当代水墨画坛上众多画家面临的“高原停顿”困境:许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即在画坛崭露头角,画出了能引起社会关注的水墨画家们攀登到了艺术的高原,却在近些年来因为市场和社会活动的影响,鲜有代表作问世。

    评论家郎绍君说,这几年在水墨创作方面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成名画家普遍处于“高原停顿”的状态,没有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评价的代表作产生,有的甚至十几年都没有新的发展。市场的繁荣让画家将风格固定并不断复制,社会活动的增多使得画家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材料的收集、思考和创作。这些因素很难使当代画家成为大师。他表示,处于“高原停顿”的画家大都强调个人趣味和风格面貌,只顾个人特色而不顾精神意义和社会意义;在题材上远离现实,专画无关痛痒的题材,追古、迷古是基本的主题;而对大众的、劣势群体的关注则很少见。理论家夏硕琦也说,现在的水墨创作中缺少阳刚美,能显示大国风范的题材和内容表现得很少,这些都是有一定水平与声望的水墨画家们处于“高原停顿”状态的表现。

    对于“高原停顿”的说法,天津美院教授何家英表示了认同。他说,能真正取得成绩的时候是“寂寞的时代”,上世纪80年代画坛上没有金钱的概念,艺术氛围很单纯,自己就能创作出在今天看来也很难逾越的作品。反观今天,时间被各种课程、会议、活动分割得四分五裂,根本不可能用一年时间画一张大工笔。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授何加林也说,现在画家老是静不下来,在安静与浮躁、作品的好与不好之间摇摆。当画家们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名气、影响、对画的价位很高的时候,画家会满足于这个程度,这可能是时代的通病。

    处于“高原停顿期”的中国当代水墨画家们如何摆脱“停顿”的尴尬,如何在自己艺术生涯的每一个阶段都创作出“经典之作”,如何能在水墨的当代性中做出自己的思考,画家们和理论家们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说,水墨的核心是意境与格调,青年画家应该具有探索性,用自己的作品探索在个人风格之上的当代中国水墨的整体意境与情调的突破。何家英说,突破自己不仅仅是要从技法和风格上有所变化,最重要的是要有关心社会的胸怀,不能满足于画一个小小的我。《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说,画家要捕捉当代情态和心理状态,突破“小我”,关注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形成当代水墨的城市化人文关怀。

    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必然要与传统作品有所连接,但是否一味追古、怀古就能够把握住水墨精神,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画的影响应当如何处之,参展画家和理论家们也提出了不尽相同看法。郎绍君说,艺术是给大众看的,中国画的创作中需要摒除无病呻吟的怀古,现代人要对传统有新的体验和研究。夏硕琦说,我们身处一个最开放的时代,画家的艺术触觉应该伸向四面八方,水墨画家要考虑如何在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注中融入时代精神性。这是画家能否创作出经典之作、在“高原”上前进一步的一条通途。画家季酉辰也说,从题材和技法上来讲,当代水墨并不能有多大的超越,而突破的角度可以放在审美超越上,研究古人的审美范畴和美学思考,并可以用水墨创作进行我们这个时代的解读和创新。

    中央美院美术史系主任邹跃进说,在上世纪90年代,西方文化的“渗入”逐渐成为水墨画坛重新回归古代的反作用力,画家们都有将在西方化进程中失去的东西找回来的潜在心理,而面对当代中国呈现出的多元混杂的文化图景,将古代的符号与当下语境中的因素结合才是对当代水墨画的发展有意义的。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则在针对画家们惯于用西方的流行的创作概念来套水墨画发展的潮流时表示,水墨画家们不应囿于东西方观念和技法的优劣比较,应该本着“干什么就吆喝什么”的心态来进行创作,踏踏实实地作自己的东西,在传统基础上把自己的感悟化进去,必然会有新的个人面貌与时代面貌,同时能将现代性的因素带入水墨的发展中去。

    画家和理论家们还认为,画家应多参加一些学术展览,借以观察自己的创作状态。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田黎明表示,参加具有学术意义的展览可以促使画家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在作品的展示中反观自己的创作状态和对绘画的认知、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何加林说,展览是反思的机会,通过展览可以使画家回顾一下最近的创作状态,把好的作品遴选出来。(记者 张亚萌)

    来源:2007年7月20日  中国文联网

文章录入:北京编辑部    责任编辑:北京编辑部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本类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中国画为何“失魂落魄”07-09
    推荐文章当代书法美术化倾向透视07-03
    普通文章枪手在哪里???06-29
    推荐文章对匿名诽谤者的公开反驳05-15
    推荐文章写在于明诠PK陈抚军之后(二则)05-15
    推荐文章书画家郑维江将状告绘画大师吴冠中04-10
    推荐文章金镶玉,2008奥运奖牌中国味十足04-04
    推荐文章是与狼共舞 还是守株待兔04-03
     最新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中国画为何“失魂落魄”07-09
    推荐文章当代书法美术化倾向透视07-03
    推荐文章对匿名诽谤者的公开反驳05-15
    推荐文章写在于明诠PK陈抚军之后(二则)05-15
    推荐文章书画家郑维江将状告绘画大师吴冠中04-10
    推荐文章金镶玉,2008奥运奖牌中国味十足04-04
    推荐文章是与狼共舞 还是守株待兔04-03
    推荐文章儒道佛玄思想对二王书法的风格影响04-03
     最新文章
    普通文章中国当代水墨画家如何走出“高原停…07-21
    普通文章奖与养--艺术大师吴冠中谈文化体制…07-21
    普通文章区域和时代的错位:中国的现代性和…07-21
    普通文章仙居千年神秘岩画发现始末(图)07-21
    普通文章当代中国书画市场的体制性症候07-18
    普通文章<<九届国展断想:王羲之将烂市?>>07-18
    普通文章激越人生 书写生命──杜泳樵先生与…07-17
    普通文章花鸟画本品三“人”谈07-17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发表评论
    协作支持: 《书画世界》杂志 《当代人》杂志 《中国硬笔书法》杂志 《神州诗书画报》 《长城文艺》报 《墨林快事》报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2008墨林快事 蜀ICP备05001589号 7X24小时业务热线:13980882075 邮箱:[email protected]
    总编室通联:成都市建设路59号5A-185信箱 610051何晓巍(收)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络管理中心地址: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